如果没有人质,我们把钱收好留着明年看《大状王》好吗?
因为种种原因(主要是工作变动)太久没看叶麒圣的音乐剧(看了一眼票,上次看是四、五个月前的南京道林),实在太难受了,所以工作刚确定下来没多久,我就收了几张《锦衣卫之刀与花》的票。一来,叶麒圣难得来北京,当然要支持,二来也顺便见识见识这每次开票秒售空的“宇宙神剧”到底长什么样。
总共收了三场的票,一场 911 张智涵(风舞阳)张泽(梅霜花),一场 912 毛二(风舞阳)叶麒圣(梅霜花),一场 914 晚张智涵(风舞阳)叶麒圣(梅霜花);周六要加班,所以没收徐杭的场,他的那场没看上。总之这一轮看完以后对毛二产生了兴趣,所以买了一张毛二面试北京场的票。
意思是这里是无剧透的评价。
这个问题取决于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戏剧观众。
那你可能还挺适合看这部剧的。
但我是个比较,呃,较真的观众,尤其我确实看了两场大状王,所以,我在这里写一些不带剧透的,我个人不太满意的地方,想要去看的也可以看看有没有自己特别雷的点。
剧情设定:这部戏是一部历史架空音乐剧,架设在明朝朱棣靖难之后,皇位传到他孙子手里时的故事。核心剧情道具设定里有和当时的历史逻辑完全相悖的内容,如果是对那一段历史很熟悉或者有偏好的观众看了可能会很出戏。
剧情节奏:不太平衡;只看上半场会觉得节奏和信息量还行,但是到了下半场,节奏就很乱。下半场的前半场会用拖沓低效的方式去塑造配角的侧面,看得人想睡觉(睡不着是因为演员在一惊一乍大吼大叫);但越往结局走,又越明显感到有一些可以展开剧情和塑造的唱段剧情被压缩成只剩下一段舞蹈和台词。最该展开的地方反而设计感薄弱,有种打喷嚏打不出来的憋屈感。
剧情表现手法: 1. 权谋的部分极其低幼,感觉生怕观众看不懂“权谋”的部分,皇上密谋要单独安排一幕,一个人上来说密报皇上,皇上接着说我们要干什么,太监密谋要安排一众太监对大太监的阴谋关键词进行复读,我坐在观众席里差点就乐了; 2. 人偶的手法其实还好,感觉还蛮有表现力的; 3. 歌队伴舞感觉除了气氛组没有别的作用,哪怕多花心思让他们扮演一些实际存在的角色,讲一些小故事,用来衬角色呢?单纯当复读机效率也太低了;怀念法罗朱可以盯一个 dancer 看整部戏的时光;
总体而言,人物塑造:这部戏的人物情感、性格和形象塑造都非常单薄;
塑造内容上,很多角色之间的羁绊没有发展起来,就被剧情大锤砸烂,另一些初始带着背景故事的角色在情感呈现上带着一种纸片一样的“想当然”,所以显得非常中空。不同人遇到同一件事,怎么想、怎么做,都会不同,这就叫性格,而编剧给出的人物的反应都是“标准答案”,是人的选择是完全由剧情里他的身份、地位决定的,而和这个人物本身的性格无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演员怎么努力,这个架子太空,他们表现不出来更丰富的东西。
在这种空洞的内容上,每个角色身上也甚至没有一个凝练的核心概念。可以看到创作者试图在风舞阳身上加入“乱世之中的小人物”的主题,但是,这个主题没有得到展开——甚至对这个主题进行讨论的空间都十分有限,只有几句歌词,它也不变化、演进,只是作为静态元素出现;而其他角色身上则甚至连这种主题都没有。更无从讨论角色身上的母题和戏剧的主题主旨的关系。
也或许因为缺少统合的意象和概念,会感到人物的安排上整体缺少层次感,戏份多少的排布也主次非常不分明,导致每个人都似乎有可以展开的空间,但每个人仔细看又觉得空落落的什么都没说清楚。固然理解或许制作方是想做“群像剧”,但是并不是人多就是“群像”了,群像应当体现在种种镜像与差异之中,人要有错位和区分,而不是一张大饼拍捏出几块饼干。
剧后复盘,感觉全剧最用心塑造、形象最丰满的人物,反而是皇帝——而且感到编剧很努力在塑造他想当个好皇帝的一面。但是他的一些做法,仍然很难说服我。
梅霜花这个角色的塑造尤其让我有些困惑的地方,我明确感受到编剧在把他当疯女人在写——并不只是叶麒圣的卡司让我有这种感觉,看张泽的时候也出现了这种疑惑。制作组在刻意引导观众去观赏和凝视他的屈辱、他的仇恨、他作为太监的异质感;可人又不是没了男性生殖器就变成女性了,很不喜欢。
而我事后复盘发现,这部音乐剧有蛮多角色会让人觉得可有可无。就算没这个角色,或者这个角色不在舞台上出现,对这个故事的情节的行进或者主旨表达也没什么影响。这说明这些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就只是为了满足一些和剧情文本中心无关的功能向需求。但是,一个戏如果出现一些人物只是为了剧情出现,另一些人物只为了审美出现,那这部戏的文本,结构必然是很松散的。
此外,权力上位者的一些长篇的议论抒情,都让我隐约看到编剧穿着角色的皮,抒发着自己关于权力、天下、苍生等等中老年男性热点议题的看法。很难看,很无聊,而且觉得每个人都一样,看法观点思维都差不多,只不过人物立场稍有不同。问题是编剧不是王尔德,批皮演讲的内容方式都相当无聊,只想让人打哈欠。明显能感到一些台词不仅对于人物来说不合理,对于场景来说也不合理,但可能因为编剧觉得是金句,所以就放进去了。
塑造手法方面,也会觉得非常单调,不过这个锅可能也不只是编剧的,导演也得背一点;
偶尔还会蹦出一些让人抓耳挠腮也想不明白这个角色为啥要说这句话、干这件事的奇异桥段;熟悉各娱乐影视剧本的朋友说:哦,这只是古偶最爱的常用桥段,他们觉得这样比较恨海情天婉转遗恨(对不起这句话有我的添油加醋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文字质感:歌词文白夹杂,一首歌一个语感,一会儿“独坐城楼,饮酒弄棋观雨”,一会儿“你以为自己有多高贵”,一会儿“你是谁的儿,是谁的父亲”;甚至有时候一首歌的主歌副歌里都会出现完全不同时代语感的词……哦不对,这里面甚至没有文的部分,全是现代白话双音节词的语感……
请欣赏这段把朋友的大脑看平滑了的歌词:
你 究竟为谁卖命 不请自来 什么目的? 此人 绝不可以相信 竟然犯下 这肮脏罪行
笑话:上半场和下半场开头都很喜欢讲笑话,我其实不排斥戏剧文本里出现幽默和笑话,我甚至很享受做得好的笑点,但是这个戏笑点的问题在于:
视觉上会觉得很多置景的打光纯按照夜店走,高饱和,荧光色,忽闪忽闪忽闪。不是很雅致,反而有点好笑。下半场天花板上的凳子是我唯一觉得有趣而且没那么“理所当然”的布置,很有趣。但是整体上,会觉得这个戏视觉比较像劣质古偶网剧。
音乐:可以听出创作者的野心,可惜实在是——实力不足以支撑。可以听出想要融合许多元素,如说唱、电子、曲艺、国风等,但是实在是杂而不精,导致完全没有一个做透的亮点,整个剧的音乐没能形成统一明确的风格,无法作为一个整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说唱:对说唱的理解基本停留在喊麦。可能十年前大家对说唱的认知就这样吧,但问题是即使只谈中国的说唱,这种音乐形式这些年发展的丰富程度也远比这部音乐剧里呈现的要宽广。说唱除了所谓“硬核”,也有旋律性或者氛围的做法。
更何况,说唱最早来自街头,到现在,它的一大风格支流也是 conscious rap,也是被黑人用来表达对系统的抗争和愤怒的。另一提,说唱很多歌曲的特征是具有很强的叙事性。深的不说,就算不看世界范围内最流行的 Eminem 和 Kendrick Lamar 这样的大众说唱歌手,看看大火的音乐剧汉密尔顿,也可以对说唱音乐的叙事性有更深的理解。我前面提到的两种特性,无论哪种,如果能够得到充分运用,都可以在此剧中放出光彩,可惜这个元素只是镶边。
电子:遗憾的是,本剧对电子的印象也极其浅薄,停留在十年前 2014-2016s 流行的 EDM 如 Zedd/Martin Garrix 的程度——当然,即使我们不考虑“过时”这种评价标准,这个元素本身运用的也不是很好。首先,不是用了合成器就是电子;其次,就算是只做大流行 EDM ,偏 house 的音乐,都是让人想要在室内起舞的风格,完全可以在一些欢乐或者舞动感强的乐段使用,但是本剧主要是被用来“燃”了。
曲艺元素:音乐制作上可以听出来用了一些民俗小调以及京剧的元素,这个部分本身用得还挺有意思的,问题主要坏在,呃,歌词有一种,大陆音乐剧特有的完全不考虑中国话韵律之奇妙语感在里面。此外,我个人对“戏腔”的使用是不太喜欢的。虽然曲艺种类流派这么多,但感觉所谓“戏腔”很多时候只是尖着嗓子把位置往外抛,除非演唱者本身有戏曲功底,不然很容易显得像“东方主义”一样只流于轻浮的符号使用。
最后,想要说一下,此剧的很多唱段都被台词切得很碎,以致于音乐情绪还没到位就又要听台词,整体感受特别稀碎,一点都不整合。
以及,如果你之前看过张博作曲编曲的其他音乐剧,你会觉得一切都是如此熟悉,甚至一些歌在剧里面起到的作用、使用的调性、出现的位置乃至旋律的走向都和他其他的剧似曾相识如出一辙。《升天》真的就是《X》的平替。如果你不介意这种循环利用,倒也还好,但可惜我是希望创作者水平能进步的观众。
其实能看出来做了一些大块头的装置和置景,但是,可能是因为这些大块头占掉了舞台的很多空间?反而觉得这部戏对于舞台空间的切割、运用和划分没有什么设计。
我不会说它移动的道具只有桌子和板凳就是“简陋的”,但我也不会因为它有一些很大块头的板子和装置就会夸 ta“用心”、“精致”,我觉得比起道具装置本身,更重要的是怎么划分和调动空间。音乐剧《来自远方》的舞台道具就是转盘加上一些桌子椅子,但观众能清晰感到空间在不断流动,人与空间互动的方式也不断在发生变化。
当然,就算不流动,置物造景舞台比较静态,也是有做得不让人觉得“没设计”的方法的。我在看这部戏之前刚看完图米纳斯导演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万尼亚舅舅》。《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几幕里都在舞台左侧出现了人在上面行走的长板凳、舞台后方是像舞蹈教室一样的镜面和单杠,舞台前侧右方则是火炉、桌子、灯,能感到舞台上的空间被切割开,演员只在一个舞台上时,在不同区域间的穿梭就像穿越在不同的时间线里。但在《锦衣卫》的舞台上,焦点和空间,一幕戏里明显只有唯一的视觉中心,空间本身的属性不分明。
有些朋友看完说这应该是个放到中剧场舞台的戏,不应该放到大剧场,我想这或许也和舞台的部分设计给人的观感有关吧。
整体概括起来,这部戏给我感觉属于“精致土”:有许多野心和想法,但最后都没有深入发掘,也没有把概念贯彻清楚,导致最后只剩下空洞的概念在风中招摇。
到底是客观废物还是主观割韭菜我不过多揣测,但是我能理解为什么它卖的还可以;高人气演员加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它大体上给人的观感其实不算特别差(有一些笑点,整体轻松愉悦),更何况又有一些当下非常时髦的元素和所谓的“恨海情天”,而空洞的地方也更方便愿意为之投入热爱的人补足。正如同一些热门商业产品贩卖人设陈列柜。然后感觉演员每一场会根据情境设计不同的结局,其实也挺用心的。所以,它卖得好也有道理。要是我只花了 80 块钱看一场,我可能也觉得挺乐呵的。
只可惜我三张票加起来花了两千多。
我最终对《锦衣卫之刀与花》的评价是,如果实在闲得无聊又喜欢凑热闹,买个低价票看看就行了,定义评价为古装偶像剧。没有人质的情况下,没必要溢价买。我们把这个钱留着看《大状王》这样剧本文本工整、音乐风格统一鲜明、舞台服设经过精心设计的戏不好吗?看完《锦衣卫》我下定决心:如果之后《大状王》还来北京巡演,我会买票带父母去看。
好了我都骂了这么多了,如果你还是想看,那我也只能——写点卡司的感受和评价。我会把自己观看到的想法写出来,你可以凭借自己的口味挑选。
然后,首先我没看徐杭,其次北京没排吴志军,所以对这俩演员我没啥能说的。其次我看的所有场配角卡司都一样,马醉灯都是李秋盟,汉王都是张玮伦,朱瞻基都是邵玎,贵妃夜凌霄侯公公龙连营风树也都一样。所以我给不出对比的其他建议。这里就只能谈论风舞阳和梅霜花。
对于配角的评价就是我看完第一场上半场和沉迷大状王的朋友说“这剧组随便挑一个配角都能把《踏上清源》唱稳唱好”,所以对唱的部分是全肯定的意思。
不是很喜欢皇帝的戏路,感觉大吼大叫十分吵闹,耳朵疼,下半场一直觉得有个人在我耳朵旁边拿着大喇叭喊“季末清仓,全场 9 折”,虽然很多人觉得那样十分有张力很神,但是我觉得太夸张了。虽然可能看起来更加有血有肉?但因为没有对比所以也不太好说。
风舞阳:我看了两场张智涵一场毛二,二人唱演风格都不太一样。
演的方面,
其实我不太认毛二的角色理解啦,我觉得一个独自和疯了的家长一起长大的小孩是没法那么天真的。
唱的方面,
看了一场张泽两场叶麒圣。
演的角度很难评。客观来说叶麒圣演得肯定是更丰富更到位的。因为张泽一直以来有个问题就是演不出复杂的二层情感,他演愤怒就是愤怒,底色是悲哀的愤怒还是底色是仇恨的愤怒在他那里演出来是没区别的。这部戏里也是,他能演起来所有张扬的部分(和锦衣卫对峙、升天、复仇),但是屈辱、隐忍,乃至长久的异化导致的扭曲,这些部分他演不出来,他很木。整体上说,张泽演出的角色就是个正常人家的公子哥,知道自己家里人被杀了就直接冲上去复仇了,没遭受过屈辱、虐待和折磨。但是这个戏在梅霜花这个角色上,本来就是要引导观众去凝视他的屈辱隐忍和异质,张泽没有演出这些东西,虽然客观上没有完整表达剧本,但主观看起来不难受,不觉得恶心。看叶麒圣演,我个人会因为察觉到这种 meta 层面的引导,感到强烈的不适。或许有人觉得很好嬷,大概吧。
非要做个区别的话,
唱的方面,
张智涵(风舞阳)+ 张泽(梅霜花):感觉很标准的一组卡,
张泽毛二的场没收,主要是一来有当天的 ddl 要加班二是两位烫人的场也不便宜,据说是情感浓度更高的组合,有点好奇但好奇不够多,之后机会和心情合适的话再看。
毛二(风舞阳)+ 叶麒圣(梅霜花):爱看毛茸茸小动物亲近 + 喜欢围观猎奇的可以看,但是看了对我的精神健康不是很好。
张智涵(风舞阳)+ 叶麒圣(梅霜花):如果对围观猎奇没什么兴趣又想看一场叶麒圣,我其实比较推荐这个卡司。
REPO 的话可能涉及轻微剧透了,在意的话建议先走。
最强烈的感受是,张泽唱得真好!对音乐的处理比我之前看他演道林的时候细腻很多,感觉很有进步,是很努力的孩子。不过演戏还是很多地方觉得木木的。但是,即便如此,也会觉得是他一个人撑起全场观感的程度,身段也漂亮。
那场他作为东厂督公和锦衣卫对峙让对方卖自己面子的时候,会有明显色诱意味的动作,身体接触暗示什么的,李秋盟的马醉灯也非常承情,顺着他表现出被诱惑的样子演了下去,但整体效果看起来还是有点好笑,可能因为腰板挺太直?可能动作做得太理所当然了,不像公公像公主,没有诱的意味,是那种觉得“我都这样了你当然得听我的”的理所当然。
不知道为啥就是感觉风舞阳和梅霜花有点不是特别熟。
以及会觉得剧情有点散架,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哪都想说一嘴,哪都没说清。要不是有张泽升天的那个高音真的很透亮让我觉得舒服,我真的会很想从二楼跳下去。
张智涵和邵玎那场真的是两个大喇叭在我耳朵旁边“全场 9 折”、“全场 9 折”,再加上汉王在那里在宇宙中心呼唤爸爸,真给我听昏死过去了。场上充斥着父亲和儿子,强烈觉得这么男人戏的东西为啥要弄个梅霜花进来,调和一下感受?起点男主风舞阳碰上晋江大女主梅霜花?然后强行权谋悲剧一下,这对吗?
一句话概括:答应我,开心麻花的戏就按照开心麻花的价格卖,好吗?
第一感受:耳朵被解放了。毛二和叶麒圣一唱歌我的大脑都展开了。然后随着剧情的推进它又紧紧地皱缩了起来。
我不是没看过叶麒圣演糜烂妖冶的角色。我握着手里的一打《道林·格雷的画像》的戏票对天发誓,我完全了解他想演美人的时候能演成什么样,多么锐利明艳。但是这个戏里面流露出来的那种明确要贩卖演员本身肉体和被凝视,而非做在角色层面上的意味被他传达得这么透彻,看得我脑仁儿疼。实在是有种上青楼的感觉。
而且毛二和他搭戏会刻意引导和强调他那种异质感的“美”挂钩,会在他面纱落下之后“哇”,会对他有一种目眩神迷。叶麒圣又不会让戏掉地上,顺着同事给的路子演下去,毛二的风舞阳又那么天真,导致刀与花真情流露但又色授魂与,有种说不明白的艳情。更何况叶麒圣演这个戏很注重用扇子遮掩自己的面容,就像掩藏真心一样,会小心地选取露脸时机,毛二一引导,就会有一种整场其他演员也都特别关注梅霜花的脸,觉得他特别漂亮特别美的……奇怪既视感。
可能毛二的风舞阳只是单纯地觉得梅霜花漂亮,但是其他人落在梅霜花身上的视线,意味就没那么单纯了。也因为风舞阳梅霜花互动很单纯,其他人的目光就显得有点虚伪下贱。我不太喜欢这种氛围,因为我觉得梅霜花在这个文本里就不应该因为被阉了就直接成为美艳疯女人。虽然可能导演和编剧制作组的意图是这样。大概。不是不能理解看这个戏嬷上叶霜花,但是会觉得……呃。
总之观感非常微妙的一场。别有风味吧,看完我精神呕吐了许久。
可能因为是大末?感觉配角唱演都舒服很多。汉王和邵玎的单人角色唱段都是那种用气托出来的声音,很流动,情绪的张弛也很好,不是那种一定要追着人打的感觉,非常熨帖,导致我看人物塑造的部分都不是皱着眉头了,大脑完全展开。哇,舒服。这场和首场的卡司差别只有梅霜花,感觉整体班底的演唱风格都和张泽那场不太一样,是这个也会匹配演员吗?
叶麒圣上半场感觉有点上班,虽然和张智涵的互动也很有趣但更多是讲一些内部笑话和段子,没那么萌。也不会像毛二那场一样觉得风舞阳和梅霜花一见如故关系特别好。
可能也因为张智涵更强调“小人物”?导致叶麒圣的情感也会抽离一点。他这一场更像一个以身入局义无反顾的赌徒,对很多东西都更加无所谓。此外,他还是会延续用扇子掩面的设计,我很喜欢。感觉他这一场真是有点谁都瞧不上,马醉灯,皇上,汉王,都有点。
下半场叶麒圣状态非常好。那种虚无的感觉泛上来了,虽然没有和毛二场那么情感真挚坚实愤怒,但是这种虚无和张智涵的“小人物的无力感”其实是非常相得益彰、完全匹配,又加入了一些个性在里面的,会显得他不那么像一个编剧的传声筒。这场邵玎的皇帝——虽然我还是不喜欢那种对上位者一惊一乍的塑造——但是我会觉得有更多的细节在里面,整体情绪也沉着一些,蛮舒服的。而且汉王的《真英雄》气息也给得好,非常润,听的很舒服。
可能这场是我这几天观感最好的一场锦衣卫。至少看完没那么难受。不过最不难受的还是 9.11 那场。
其实本来还想写带剧透评价的,但是发现无剧透评价都冲着一万字去了,那有剧透评价我们就,下篇再说……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