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面容 | 音乐剧《德米安》观后 REPO、卡司评价、文本分析


拥抱善也拥抱恶,背叛世界也背叛自己。

国庆和中秋并在一块,因而没想出京,留守北京闲来无事,打算看看音乐剧。摇了摇朋友,推荐了《德米安》这部音乐剧,在确认不需要预习原著以后就收了票去了。

看了两场,一场 10.2 晚场,徐昊(德米安)和毛二(辛克莱)的;一场 10.4 午场,汤佳明(德米安)和李苏霖(辛克莱)的。看完以后觉得毛二老师蛮不错的,是让人可以放心买票的那种质量,汤佳明老师的演技给我印象很深,以后要是有机会的话,会想办法看看汤佳明的戏。

如果你还没看过这部戏,又有一些好奇

意思是这里是无剧透的评价。

基础信息

这部音乐剧的剧情基于赫尔曼·黑塞的小说《德米安》展开,是中方团队和韩国导演合作,共同创作的。我看的时候就感到部分布景和演员的动作使用有点像目前也在演的《莎士比亚的罗朱》,可能因为那个也是有韩国导演参与创作的(也可能是因为都有宗教元素,也涉及关于自我身份探索的主题?)。

剧目是小剧场,时长也短,不算返场谢幕的话正剧统共就 90 分钟,没有中场休息。返场谢幕大概 10 分钟?两名演员,一名演员扮演故事主角辛克莱,另一名演员扮演辛克莱人生中出现过的各种角色和人物。

推荐看这部戏吗?

看完以后对剧本身的想法是:如果好奇、想看的话,其实可以一看,不是很差的本子(也有可能是我刚看完《锦衣卫之刀与花》所以下限被拉得比较低),但我会觉得……首先它的表达方式不是我喜欢的风格,其次主题上,我已经过了看这种东西的阶段。可以一看,不会再刷,除非卡司排了我心里的最佳组合。

……如果这部戏是在我没有参与工作之前看,会觉得还蛮激励人的。不过我已经是一个看过叶道林的人了,那种对于主体性的呈现太能震撼我了,所以我对这部戏的感觉不是很沉浸。

但话又说回来,我其实能够想象,在某个平行时空的时间线里,或许会有一个大学时候的我被这样一部音乐剧激励。

作为一个没看过原作的人,我觉得这部音乐剧最后给我传达的主题是:鼓励人们去挣脱世俗给自己规划好的固有道路,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条路很艰难,而且很孤独,但人会因此真正成为自己。虽然主题如此,但它其实整体表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燃”“爆炸”的感觉,而更加纤细、幽暗乃至……whimsical?它的歌词大量通过意象来表达一种抒情,不太落在实际的故事和叙事上(确实也没啥故事可以讲)。

对于不喜欢太抽象、太抒情,或者没什么具体连贯事件构成的“剧情”的观众来说,这部音乐剧可能不太适合你。

音乐上,我会觉得它不太风格化。有一两首高光曲子还算好听,但是整体上我会觉得不会有那种“一听这个曲子就是 XX 剧”的那种标志感。……怎么说呢,市场一般水准。我不会夸,但我也不会骂。

我该如何挑选卡司?

简短评价是:徐昊的德米安没法看,看了会看不懂;辛克莱的话毛二会稍微好点,但是至少我看的那场李苏霖也到达了及格线,不是阻碍观众理解水平的演出。可能我的最佳解是汤佳明(德米安)+ 毛二(辛克莱)但是我没看上,只能许愿想想了。

我之前看的中剧场和小剧场都比较少,或许是受制于舞台空间、演员人数以及演出时长的限制,明显感觉比我平时习惯看的音乐剧来说,剧情、动作和道具布景的使用都有更高的象征性,在这种比较抽象化的舞台上,如果演员没有足够的表现力,很难让人理解这部戏在表演什么。尤其《德米安》几乎是完全只在讲主角辛克莱的成长故事,其他出现的角色①全由一个演员扮演②都是主角辛克莱的人生导师,对这个演员的要求是很高的。

这种要求高并不只是在于要求演员能够表现出不同角色之间的区别,更在于演员需要理解这些角色各自性格特点对辛克莱造成了什么影响,他们身上又有什么一以贯之的特点,使得他们能够对辛克莱有这个方向的影响。不同又相同,又围绕另一个角色。

辛克莱

毛二:我认识你!老师!以后如果有想看的演出,感觉买你的卡司会比较安心。

  1. 演绎:肢体非常灵动的一位演员老师,像精灵一样,轻盈又有些飘忽,感觉很忧郁的样子。整体演出的美感很强。会觉得他的辛克莱比起是需要从混沌中开出明智,更多像是需要一个人给他在四面吹来的风里面选定一个方向,比较彷徨——当然最后,也只能靠自己选。
  2. 唱歌:声音十分清亮,“少年感”很重。能听出科班的感觉但是在比较科班的路子里面是不那么刻板的演唱方式。

李苏霖:我之前不认识你!老师!但是这场演出让我觉得很享受!谢谢你!

  1. 演绎:声音演出很有戏,肢体有点僵硬,是一个有些迟钝的辛克莱,但是这种迟钝确实能够和人解释他为什么会需要一个导师。因为他确实有很多困惑。
  2. 唱歌:声音更加温润,双重唱歌曲的时候声音有一种醇美。据朋友说那天是状态比较好的一场。我是觉得乐句感更好。

整体上说,会觉得毛二老师的演出给人带来的愉悦和美感都更强,但是李苏霖老师的演出质量也蛮不错的。

德米安(和辛克莱的其他 mentor 们)

徐昊:老师,虽然我之前看过你的戏,但是我没看过你演主角的戏。我之后会学会自己避开你。虽然据说你人不错,但是我进剧场是来看演出的,不是来给三好市民发小红花的。

  1. 演绎:是一个演得我愣是没看懂剧本在说什么的演员老师。
    • 虽然能看出演员想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其实区分度不高,而且每个人都没什么特殊之处,非常平平无奇。克罗默就是纯路过的欺负人的霸凌者,德米安就是来点拨学弟一句的学长,皮斯托留斯是个看起来惨惨的老人,夏娃夫人和德米安的状态甚至看不太出区别。
    • 感觉徐昊老师其实不理解为什么这些角色会对辛克莱发生意义,也不理解这些角色对辛克莱发生的意义是什么。辛克莱为什么会被这些角色的言语打动,以及在遇到这些角色的前后他有什么不同。
    • 在一般的比较商业化比较剧情化的本子里其实不太要求演员有这种解读,但是对于《德米安》这部音乐剧来说,这一层的理解是必要的。
    • 其实希望老师能想想为什么这部戏明明讲的是辛克莱的成长故事,名字却叫《德米安》。德米安对这部戏到底意味着什么?
  2. 唱歌:会是比较注重唱的感觉?科班味也重一点,但是会觉得比较唱得比较均衡,各项声乐能力使用得比较娴熟。感受上是唱方面完成度更高的。

汤佳明:老师,之前没看过你,今天很喜欢你的演出,虽然有一些瑕疵,但你演得太好了!希望你再锻炼锻炼,之后我们在更大更好的舞台上见!之后会主动想买你演出的票。

  1. 演绎:谢谢你老师我终于看懂这个戏在演什么了。
    • 不同角色的区分度很高,而且令人印象深刻:
    • 演每个角色的时候强调的性格特质都和那个阶段的辛克莱心中的迷惑强相关,能明确感觉到他的角色都在或有意或无意地引导辛克莱进行自我的探索和发掘。而不是我路过一下你自己顿悟一下。
    • 流畅轻盈,感觉不到角色和“自我”的区隔,很有趣。
    • 往场上四角挂灯的时候会强调走位和手里的灯挂上去的位置,感觉也是有一定引导观众视线能力的演员,上次感到这种能力还是看叶麒圣。
  2. 唱歌:再练练,哥们,再练练。我愿意等但是你要不再练练。
    • 是那种,该有的基本功大差不差都会,但是用得不太好的状态。有时候声压上得我头上冒出一个问号。有时候会让我觉得你气呢?我刚刚明明听见了?怎么现在不用了?
    • 当然也不太会弱混。也不太会头声。但是没关系,中国音乐剧看到现在我就也只见过叶麒圣一个人用得好。我理解可能科班不太训练这个,这个属于附加题,不算分。
    • 听起来嗓子有点干涩。虽然朋友说可能是气候不适应。但是我真的觉得二重唱的时候李苏霖唱得比你好,你有点露怯了。
    • 总之你要不还是再练练。
卡司搭配效果

20251002 毛二(辛克莱)+ 徐昊(德米安):

  1. 演戏把我看昏过去了:
    • 我听歌词和台词,能模模糊糊理解到这是一个关于发现自我、探索自我的戏,但是我看演出的时候感觉就像在看一百个曾经看过的充满毫无意义勾连逻辑勾连情绪勾连只会堆叠意象的所谓“意识流”的文。而且台词莫名其妙很难入耳。朋友之前说这个戏本子还行,我在想朋友为什么害我。
    • 我那时不知道,其实只是徐昊老师害我。当然徐昊老师很努力了,我能感觉到他其实很认真在和毛二老师交互。但我还是不知道徐昊老师演的角色出现在这里的意义是什么。我不知道他到底哪里就启发了辛克莱,能让辛克莱说出 那样 的一段话,唱出 那样 的一段歌。
    • 整体感觉徐昊老师在扮演一个又一个在辛克莱的人生里路过打酱油的人,然后毛二老师兀自顿悟了一些其实跟徐昊老师没什么关系的人生哲理然后就挂了。
    • 感觉毛二老师就一个人很辛苦地在那里,通过奋力地自摸来顿悟来表现一种顿悟,一种探索自我。硬生生把对手戏演成独角戏,太燃了,太励志了,我确认了我可以完全信任毛二老师一个人扛起一台戏演出质量的能力。 But, at what cost? 这对吗?这好吗?这值得吗?
  2. 唱歌把我听昏过去了:
    • 理论上来说,如果单评单人发挥和综合素质,似乎这个组合 应该是 两个人唱得都效果更好的组合;但很遗憾,局部最优不等于全局最优。
    • 感觉中了记忆模糊术。只有听二重唱的时候得到了些许的救赎。或许是两位老师都科班气很重?或许是演戏把我演昏过去了?
    • 留下了除了二重唱和另外一首歌,剩下的歌都完全没法称为歌曲的印象。很清晰地记得自己在剧院里产生了:这些人都在唱什么?的疑惑。这也是歌吗?
    • 概括起来的话听感为:只有音符没有乐句,只有音高没有旋律。
    • 好恐怖,我要听 Music!!

20251004 李苏霖(辛克莱)+ 汤佳明(德米安):

  1. 演戏演得我目明:
    • 谢谢你小汤老师!
    • 谢谢你李苏霖老师!
    • 感觉是有些迟钝的少年在玩伴的引导下逐渐找到自我的故事!而且这个玩伴虽然每次出现时形态不同,却又都冥冥中和少年有一种亲昵,像一位不断回到自己身边的老友。看完下来感觉心中十分的轻松和甜蜜。
  2. 唱歌唱的我耳聪:
    • 虽然能感觉到发挥不完美的地方,但,这是,歌!

接下来是带剧透的内容

剧本本身概述

点击就看剧透

说真的我一直想知道名著改编戏到底怕不怕剧透?

一上来是拿着枪穿着一套军服的辛克莱唱歌,之后和另一个穿着另一套军服的演员对话。后者说你身上有故事,辛克莱就站到台阶上开始讲自己的故事。

最开始的儿童辛克莱是个乖仔。他想和另一个孩子克罗默一块玩,克罗默要求他说出一件自己的罪,之后他们成为同谋,才能做朋友。辛克莱说了,还对上帝发誓自己说的是真的,结果这个说出的罪行成为了把柄,克罗默以告发辛克莱为威胁,要求辛克莱每天给他偷一个东西。

有一天辛克莱说自己带不来东西了,克罗默说那你把你姐姐带过来给我。辛克莱不同意,和克罗默爆发争吵,然后被杀了。黑幕。

灯亮起来以后发现辛克莱同学站起来了。辛克莱同学在做祷告。辛克莱同学没死,只是长大了。这时候来了转校生德米安。德米安对辛克莱很感兴趣,觉得他和自己是同类,和他进行了一些对基督教来说大逆不道的对话,并且问他在恐惧什么,并问出辛克莱是在害怕克罗默。而德米安说,你走向克罗默也是你的选择。你现在搭理克罗默也是你的选择。你也可以杀了他。两个人接着在台上做了一些舞蹈动作和旋转走位。就在两人看起来要相拥在一起时,辛克莱突然做了一个捅人的动作。德米安的演员倒地,说你如果能在这里这么做,我就能信任你摆脱克罗默之类的。

很怪。感觉这个地方又在抽象。因为辛克莱接着会说克罗默之后没烦他了,远远地看到也不会找上来。后面辛克莱去夏娃夫人那的时候又见到了德米安。所以那一段没有真的杀死任何人。大概是在抒情吧。

然后是辛克莱很长一段独白。他先是去和家里人忏悔,坦白了自己偷东西的罪行,虽然被原谅了但感觉回不到从前,后来长大了离开了家。原著里贝亚特丽斯的部分表现只有德米安的演员走来走去,然后辛克莱的演员念独白,我就记得和“面容”有关系。很短的一段。

接下来,迷茫的,想要回到伊甸园却回不去的辛克莱遇到了年迈的管风琴手皮斯托留斯,后者信奉古老的异教的神,是对立统一、善恶兼有的神。辛克莱若有所思地说出了德米安曾经说过的话,让皮斯托留斯霎时间把他引为知己。那句话启发了皮斯托留斯,他想要通过燃烧一切来促使新神的降生。他有一瞬间想要把自己投入火焰,但被辛克莱拦住,只能眼睁睁看着火焰熄灭。辛克莱和皮斯托留斯吵起来,因为辛克莱觉得不需要再找一个外部的神来指引人。他更加坚定了要追寻只属于自我的道路。

辛克莱跋山涉水,来到了夏娃夫人的门前。在这里他和夏娃夫人对话,大概是他觉得自己终于到家了,夏娃夫人说“人永远回不到家。但是当志同道合的道路交会时,那一刻,整个世界看起来就会像家了”。之后夏娃夫人带着他下场。他再次见到了德米安。

结局是突然打仗了,辛克莱上了战场,遇到了穿着军服的德米安演员。但我不确定他此刻是德米安还是别的谁——总之两个人盘旋,交错。辛克莱拿着枪本来要杀他,但那个人举起了双手表示投降,辛克莱犹豫了,没有杀他,丢开了枪。正要拉那人起来时,那人突然做了一个捅辛克莱的动作,和辛克莱之前捅德米安的动作完全对称。随后辛克莱倒地,说了一些台词,类似于“我终于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脸”,剧终。

我的理解

点击就看关于剧透的分析

整部戏一直在强调“面容”,也就是“脸”,但是主要是在说其他角色的面容。动作设计里会有两个演员一个人用手遮住半张脸,另一个人用手遮住另外半张脸,然后两只手交互的环节。我理解这个东西就是一个对于“自我身份”的指代和象征。前面的辛克莱会遮脸是因为他没有独立的身份,而台词最后说“我终于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脸”,是代表他终于找到自己。

查了下原著,这个台词还是音乐剧自己加的,感觉确实是挖掘和提炼出来了一些东西。

如果从“发现自我”、“自我身份认同”这个角度来理解这部音乐剧,那么这里面为什么选取这些人物的出现,以及他们对于辛克莱的作用,就很好理解了。

克罗默是辛克莱走上“恶”道路的开始。辛克莱首先为了和他玩骗他自己偷了东西,接下来被威胁,反而真的走上了偷窃的道路。而这种行恶又让他觉得兴奋、甜蜜;另一方面被威胁又让他觉得压力很大。我会认为克罗默代表了辛克莱心里的“恶”,或者说,对“恶”,乃至离经叛道的渴望。不然他也不会一开始就想和克罗默做朋友。

那个关于姐姐和死亡的片段我猜测大概是梦吧。主要用于显示辛克莱的压力和煎熬。

德米安则是辛克莱的另一个“自我”,只不过更“完善”、更“清楚”。他通过重塑该隐和亚伯的叙事,告诉,辛克莱不需要盲从世俗的善恶道德标准,要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辛克莱在舞台上突然捅人,是因为他潜意识同意了德米安的说法,拥抱了自己的恶,而他拥抱了恶,就和克罗默合二为一了,克罗默不再是外在困扰自己的客体。因此在辛克莱那里,拥抱和杀人动作合二为一,克罗默就被杀死了。

而辛克莱忏悔以后还是回不去正是因为他已经拥抱了自己的恶。贝亚特丽斯那一段则也是在强调面容,并且歌词还是台词会提到一个概念叫“光明的藩篱”。其实我理解这一段就是,他还是想回到“阳关正道”上,但他拥抱了恶已经回不去了,因此对自我的身份产生了迷茫。

皮斯托留斯那一段,一方面是向辛克莱展示,这个世界上除了基督教的那种全善的神,也有既善又恶的神。因为神代表着正确的道路,这一段其实是在向辛克莱展示“别的道路”的存在,说拥抱了恶不代表必须拒绝善。而皮斯托留斯愿意为这种神狂热,乃至付出性命,其实是启迪了辛克莱,人如果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就要捍卫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要畏首畏尾。

就这样,坚定了信念的辛克莱来到了德米安母亲夏娃夫人的门前。他对夏娃夫人说终于到家,而夏娃夫人说人永远回不到家,我觉得这段对话很有趣。他这么说的原因是因为他之前提到过,走自己道路的人是孤独的。所以他说感觉到家了,是因为他觉得在理解他道路的人面前不再孤单。而夏娃否认,又说“看起来像”的原因是因为,每个人走的道路都不同,没法真正的互相理解,但是大家结伴,会不那么孤单。后半句是安慰,前半句是重点——如果他真要找属于自己的路,那他是不能走德米安,或者任何别的他的精神导师,在走的道路的。

最后战争的部分我去看了一下原著,是没有这一段救人反被杀的情节的,这一段是音乐剧原创。我觉得这一段情节蛮有意思的,因为它确实不仅在舞台动作上,也在表意上与辛克莱和德米安的那一段对话是对称的。在这一段剧情中,辛克莱拥抱了自己的善,做出了自己的问心无愧的选择,并付出了代价。如果说拥抱了恶代表了辛克莱背离主流道路,那么用拥抱了善来代表辛克莱终于获得了自己的身份,这确实是一个完整的弧线。一方面,这代表了他脱离了德米安给他指的路,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他个人性格的圆满——既有善,也有恶。他也可以成为新的兼善兼恶的神了。

感觉原作结尾强调辛克莱走上德米安的路成为同路人,倒没这个音乐剧设置的精巧了。

小汤老师演得对啊

点击就看带剧透的 REPO

虽然事后分析主旨很清晰,但那是因为小汤老师演得好啊!徐昊看得我一愣一愣的!现在知道《德米安》这个本子,德米安演员多重要了吗!!!

总之就是因为毛二徐昊场给我看昏迷了,所以没啥好 REPO 的。希望你们别搭了,两个人都怪累的,看出了一种因为生殖隔离导致届不到的憋尿感。……可悲的厚障壁!人类需要补完!……总之对演员和观众都不好。

李苏霖汤佳明场印象深的有:

  1. 汤佳明演克罗默
    • 在用皮带抽完地板以后,会在辛克莱唱歌的时候一直盯着辛克莱,并且顺手把皮带挂在自己的脖子上,要用来吓人的时候再拿下来。很凶。
    • 这种凶是对的,因为克罗默不是烦人的傻逼小孩哥,克罗莫是概念“恶”。而且还是辛克莱心底的“恶”。
    • 当然徐昊也会看辛克莱,但是徐昊的那种看比较像霸凌的人看被自己霸凌的人;汤佳明看辛克莱完全像在看另一个自己,辛克莱做动作他也跟着做。
  2. 汤佳明演德米安,
    • 他真正对辛克莱好奇,而且会认为辛克莱是自己的同类。他和辛克莱互动比起像学长,更像灵魂双生子,鬼灵精怪,天真甜蜜。
    • 他的德米安不是来指点辛克莱如何摆脱霸凌者的,他是来理解辛克莱、与之平等交流并鼓励辛克莱做出自己的选择的。这一部分的台词表现和徐昊对比特别强烈,在关于神学(该隐故事的重新叙述、对自身信仰的陈述)和辛克莱(对辛克莱信仰的态度)这些内容的部分,感觉徐昊老师兴致缺缺给我念记忆模糊了,而汤佳明老师台词念得煞有介事、抑扬顿挫的,非常入耳。
    • 我看的那场好像他的德米安给辛克莱擦了眼泪,在德米安问辛克莱到底害怕谁的时候,把人搂住的样子很温馨。
    • 他在墙上除了用粉笔写 de cain de abel,还会额外画一个楼梯,因为台词后续里有提到辛克莱说不断向上攀爬;而汤佳明认为德米安是辛克莱的自我原型,所以这里也是在做引导。
  3. 汤佳明演皮斯托留斯,
    • 最直接是能感受到一种从枯朽的身体里爆发出来的热忱、笃信、狂热;这种热忱据说被一些人说是“太过了”、“疯”,但我会觉得,皮斯托留斯能够启迪辛克莱的地方正在于他对捍卫自己选择道路的决心,因此这种热忱是有必要的;
    • 他的这种热忱从往四面墙上挂灯笼的时候就开始了;灯笼,光,是信仰,而他在挂灯笼的时候就开始引导观众的视线跟随他的身影,看他在舞台四角走来走去,一盏一盏把灯笼挂起来,也是给观众一个铺垫;
    • 比起来感觉徐昊老师只是单纯地学会了弯下腰扮演驼背;
    • 在看着火苗(也就是诞生新神的热望)破灭后,十分的绝望。那时候李苏霖老师还给他擦眼泪。哎呀。因为李苏霖老师的肢体其实不是很灵动,就感觉这种擦眼泪的动作更加有一种很真切的同情和震撼,情感浓度很高。
  4. 哎呀李苏霖老师的这个二重唱音色太美了让我在梦里再多听听……
  5. 汤佳明演夏娃夫人,
    • 还是要复读:非常端庄啊!一下子就能让人区分开角色。看徐昊老师演的时候可迷茫了:毛二老师你为什么扼要对着德米安说你是德米安的母亲,不能这样男女不分吧?
    • 这种端庄不仅是用来区别气质的,其实她也是辛克莱道路上最后的启迪人物,所以她必须成熟,并且从容,因为她此刻是年长的引导者;介于原作夏娃夫人就有点男女之间,我觉得汤老师这个度不错,
    • 最后他带辛克莱离场的时候是拉着辛克莱的手下场的,引导意味很强,好耶;
  6. ……小汤老师唱歌加油呀!

最后的最后

其实觉得这个戏本子还可以啦。确实说不上很差。但是我也不是很喜欢。

一方面,我确实觉得这个舞台各种高度的象征性,这部分对我来说有点新奇。另一方面,我是臭打游戏的懒狗,那些什么“破壳的雏鸟”、“世界的碎片”、“光明的藩篱”、“该隐的印记”、“坠落的星辰”之类的意象,看得我头疼,而且感觉都属于文本包装。

鉴于这个戏原作是纯文学,所以没有强剧情的部分我就原谅了。但这个主题,怎么说呢……

固然有它的意义在,但是它回答不了我曾经有过的问题,估计也回答不了我以后会有的问题,感觉是一种在比较特定的人生阶段看了才会特别有感触的内容。因为实在是太古典了,善恶二元讨论这种。很难想象现代人的自我身份探寻要靠这种坐标系来摆荡。而且我会觉得因为它表意太纤细迂回了,很难有一种一拳招呼到人脸上的打击感?(等等,难道我喜欢挨打?

不过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我是觉得基础质量还蛮不错的,有兴趣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