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做国风音乐剧能不能做点武侠。不要《东厂》的那种的,要江湖年少轻剑快马,要挚友敌手一笑泯恩仇。
我在上一篇里说了我对这个戏的文本有很多看法,但是碍于不能剧透,我没有展开讲。这篇博客里我会详细说说自己看到的内容以及想法。
复盘
点击就看又臭又长的剧情解说
上半场
故事架空于明朝宣德元年。当年朱棣靖难,造了建文帝的反,杀进都城时建文帝放了一把火,不知所踪。郑和反复下西洋,带回来上面写着“允炆”二字的一条宝贝大项链,传说是建文遗物,叫四海之泪。现在,朱棣死了,遗诏要求藩王不许进京。朱高炽即位后没当了多久皇帝也死了,年轻的朱瞻基即位,他叔叔汉王开始蠢蠢欲动,想要效仿靖难造反。
靖难之时锦衣卫分了两拨各自站队,一拨站朱棣,一拨站朱允炆。站朱允炆那边的锦衣卫有风氏一族,因为誓死不降被诛了满门,但只有两个例外。一个是风平生,一个五岁的小娃娃,因为“根骨清奇”“长相清秀”,被办事的太监收作养子,带走入宫当太监了,取名叫“梅霜花”。另一个是南镇抚司千户风树和他襁褓之中的孩子风舞阳,处斩他们的锦衣卫不忍看到同僚下场如此凄惨,高抬贵手放了他们一马。风树因为受到刺激,疯了,风舞阳就和自己疯了的老爹一起在乐安城附近的风莫村长大。
序曲《盛世》就是连着字幕 + 舞台把这些东西演了一下,然后让梅霜花和风舞阳登场唱一些宿命啊之类的充满中国音乐剧特有语感的歌词。
把这一堆历史设定讲完之后,戏正式开场。第一幕是,伴随着《风·舞·阳》这首歌,长大的风舞阳和疯了的风树插科打诨,风树还觉得自己是锦衣卫,而风舞阳不管这些,说听说当今圣上喜欢斗蛐蛐,打算捉了蛐蛐去乐安城卖。
第二幕是在乐安城卖蛐蛐的风舞阳遇到富家公子哥,两个人开始斗蛐蛐。随着一段劲爆的国风电子音乐(《笼中斗》),两个由演员扮演的蛐蛐在舞台上打斗起来。斗到一半,刺客喊着我看了三次都没听清的台词闯入,众人这才知道这位公子哥原来是当今圣上。皇上的随身侍卫拔刀应战,刺客败走,与此同时风舞阳的蛐蛐斗赢了。皇上问了风舞阳的名字和住址,说自己要开促织大会,封风舞阳为蛐蛐锦衣卫,让他捉到一只天下第一的蛐蛐,带到京城给自己,自己就让他们家从此吃香的喝辣的,随后翻着跟头走了。
这一幕的蛐蛐名字一般会有一些与巡演地域相关的地方特产/方言梗/地方梗。如北京出现了蛐蛐名叫“叫小番”,还有马頔的“北京孩子”梗,据说成都场出了说得很不标准的川普。
中间夹了一小幕,皇上从舞台上一个小洞里探头,他的暗桩告诉他刺客往东厂跑了,问要不要抓回来。皇上说不用,我们钓、大、鱼。一字一顿是因为演员就这么念台词。
第三幕是风舞阳祭拜风家祖先,求他们保佑自己捉到一只牛逼蛐蛐。拜完以后他就捉到了,捉到之后就碰上了穿着夜行衣的刺客。刺客拿着刀威胁风舞阳,让他租车带自己进京。随后伴随着《花间藏刀》这首歌,两个人拌着嘴,打打闹闹,说一段唱一段地进了京。颠簸中,重伤的刺客面纱掉落,而风舞阳也发现他重伤,两个人打起来最后僵持不下,刺客跑了。
这一幕的打打闹闹对话里会有演员互相叫对方行内外号,比如毛二和张泽外号都是“猫”,叶麒圣外号是“小狐狸”,张智涵外号是“太子”并取笑的段落。张泽的梅霜花登场就是也在拜祖先,叶麒圣是踉踉跄跄走路。
第四幕,侯公公侯传玉唱着《顺天》登场。他沉迷修仙,觉得自己得道升仙去了无上天就能长回“宝贝命根子”。刺客向他报道,表明已经顺利完成侯传玉的任务,在闹市行刺,把皇帝不理朝政沉迷斗蛐蛐的消息传了出去。侯传玉很满意,继续指挥刺客——梅霜花,说汉王已经进京,让他带汉王去见刚刚被赏了四海之泪、和汉王有旧情的孙贵妃,务必确保汉王能把四海之泪拿到手。
这段在演的时候,后面舞台站了一排太监,侯公公每说一句话,后面太监就会复读一下关键词。我每次看都特别想笑,觉得有点太傻了。
下一幕,驯马司的锦衣卫龙连营在着急。汉王进京,他接了任务要把汉王抓起来,但他不知道汉王长什么样,于是只能请他喝得醉醺醺的师父马醉灯出主意。但是马醉灯只在那里疯疯癫癫地拉着龙连营唱《天罗地网》。边唱边聊,龙连营说明,他已经下令让全城的酒楼都不许营业,然后自己找了一个酒楼假意开张,并请了皇帝暗桩夜凌霄扮作酒楼老板娘协助,而让其他锦衣卫女装,扮作舞女。
此时来了客。夜凌霄扮演的酒馆老板娘迎客并唱《醉风楼》,而龙连营也抖擞精神准备抓人。梅霜花陪着女装的汉王进入酒楼,一眼看出“舞女”是锦衣卫假扮,劝说汉王小心,但汉王说没看出来,直接要了房间。此时,男装的孙贵妃和带着蛐蛐进京没找到酒店住的风舞阳也出现了。三个人同时要求住店,龙连营分辨不出谁是真正的汉王,打算三个人一起抓。正准备动手,梅霜花直接点破马醉灯的身份,阻止了他们的行动,要求马醉灯陪自己喝酒,拖延时间。
这一幕的大部分剧情不是唱出来的,全是带着背景音乐的念台词,我意见比较大。此外,可以感到制作组在故意制造集中的笑点,主要是①男的女装②女装的汉王模仿女的夹子音③太监梅霜花面对老板娘的眼送秋波会侧过头用扇子遮住脸然后作呕吐状。
第六幕。酒楼房间。风舞阳进了房间,觉得这里氛围不对,可能是黑店。随后汉王进了房间,风舞阳以为是黑店要动手,藏了起来。接下来孙贵妃进了房间。于是孙贵妃和汉王开始叙旧,拉扯着唱起《曾经的爱》,而风舞阳为了不被发现开始上蹿下跳地躲藏。一首歌结束,汉王最终拿到项链,而风舞阳此时被发现了。他情急之中亮出锦字牌说自己是锦衣卫,孙贵妃和汉王听到就想跑,风舞阳押住他俩,三个人纠缠着下楼。
这一段也是大段对话,只有偶尔有一两句碎碎的歌唱,观感比较混乱。不过风舞阳上蹿下跳的部分还挺好笑的,可惜会觉得舞台上太多想逗观众开心的东西,没给什么新信息,拖慢了节奏。全删掉对观众理解剧情一点影响都没有。
楼下已经酒过三巡,马醉灯不打算再给梅霜花面子,准备动手。而梅霜花则叫出了东厂的打手。双方打斗起来,打了一首两分多钟的歌(《光与夜的交锋》)之后,风舞阳、孙贵妃、汉王三个人纠纠缠缠下了楼。几方愣住,梅霜花挥手灭了灯。吵吵嚷嚷一阵后,灯再次亮起,梅霜花和东厂的人脱身,皇帝登场,锦衣卫抓住了一个人。皇帝以为拿住了汉王,正准备治他“藩王进京”的罪,结果发现是风舞阳,而且风舞阳还把蛐蛐弄丢了。皇帝限他五个时辰重新找个蛐蛐,不然就要治他欺君之罪。
此幕编排的笑点设置是汉王给皇帝戴绿帽子。就。嗯。
第八幕开头,侯传玉泡着温泉。汉王气哄哄地上台,嫌弃侯传玉掉链子,导致他进京都名不正言不顺。侯传玉唱起《是生是死本就不重要》,仔仔细细给汉王解释:他们有一个叫作四海之泪的宝贝,是建文遗物,拿着它假拟一道建文的传位遗诏,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造反了。汉王大喜过望,两个人打开本应装着四海之泪的盒子,却发现里面没有四海之泪,只有一只大蛐蛐。
汉王气急败坏,办事的梅霜花被侯传玉叫进来责罚。大怒中的汉王和侯传玉亲上,气急败坏地扇了侯传玉几巴掌走了。待他走后,侯传玉用自己的烟斗烫梅霜花惩罚他,并深情回忆梅霜花刚入宫时候自己怎么折磨他,梅霜花连连撒娇求饶,侯公公警告着他下台。随后梅霜花独自入浴,脱下衣服露出后背,唱了一首《影子》,表示自己痛苦、愤恨、记仇,风轻云淡讨好求饶都是演的装的。
这一幕其实有个剧组编排设置的笑点就是男的和太监亲嘴。而且因为太监这个身份在他们眼里是猎奇用的,所以额外比男男亲嘴当笑话的恐同还更加多了一层凝视。呃。
视角一转,风舞阳登场,从包里拿出大项链,唱起《四海之泪》:我就是一个来混饭吃的,赶紧拿了虫跑路算了。唱完马醉灯登场,问了他的身世之后,表示要收他为徒。于是风舞阳获得了第二个爸爸,正式成为锦衣卫。龙连营成了他师兄。之后是《驯马司》这首有说唱元素的歌,主要内容是表明这帮锦衣卫都是有本事的,曾经风光,但是被贬去驯马。
接下来,梅霜花唱着《独坐城楼》登场,已经知道四海之泪在风舞阳那里。唱了四句之后,舞台上出现对话片段:
- 孙贵妃回报皇上,说抱歉没能让汉王拿走四海之泪,这东西现在风舞阳身上,皇帝说将错就错;
- 风舞阳以为蛐蛐在汉王手里,找到孙贵妃,请求她让汉王把蛐蛐还给自己,孙贵妃答应,让风舞阳一个时辰后和自己在午门见面;
- 侯公公写信给汉王,说东厂来找项链,汉王那边记得给朝廷里吹风造谣,汉王回信给侯公公,让他给皇帝带奏折;
在上面一段稀碎的内容念白念完之后,一群人在舞台上围住风舞阳,开始闪烁着打荧光红的夜店光,分别喊着“XX 风舞阳”,背景音乐配了一个心跳声,用以增加悬念。表明风舞阳怀璧其罪。前途难卜。
风舞阳撞上了梅霜花。风舞阳没认出梅霜花在酒楼里出现过,还沿着入京的状态和他斗嘴。梅霜花不和他解释身份,直接管他要项链,风舞阳还惦记着去午门找孙贵妃,所以没给。随着梅霜花一声“逮住他”,一阵水镲,上半场最后一首大歌《锦衣卫》开唱。风舞阳且战且退,往午门跑。时辰已到,皇帝让侯传玉下令抓风舞阳,于是锦衣卫听命抓人。到了午门,风舞阳发现孙贵妃没有蛐蛐,自己被骗了,拔腿就跑,孙贵妃也叫人抓他。仓皇逃跑的风舞阳撞上了马醉灯和龙连营,马醉灯故意放跑了风舞阳。
基本这首歌就是唱一段说两句词走剧情,唱一段又说两句词走一段剧情。
最后伴随着一阵劲爆的电子音,演员站在台阶上开始挨个亮相,一组一组上舞台靠前位置,最后,在响亮的齐声口号“锦衣卫办案,无关者速速回避”,上半场结束了。
下半场
风舞阳回到了风莫村的家,发现梅霜花早已守株待兔。汉王抓走了风树,梅霜花让风舞阳跟自己去见汉王。马醉灯带着龙连营赶到,让风舞阳收拾东西出关逃跑。两拨人一撞面,吵了起来。马醉灯说东厂和汉王有勾结,不能信,而梅霜花则觉得“欺君而已死罪而已”,并嘲讽马醉灯这么忠君爱国,杀了一百三十余口风家人的事就忘了。
风舞阳感到混乱,唱着《阳关路 独木桥》纠结了一阵,最后决定跟着梅霜花走去找风树。梅霜花嘲讽马醉灯“醉了酒就忘了手上的血”,摇着扇子扬长而去。马醉灯刚想追上去,就被同行的夜凌霄阻止。夜凌霄亮出锦字牌,要求马醉灯龙连营听令。
下一幕,夜凌霄把风舞阳的消息回报皇帝,而皇帝则询问夜凌霄对自己的看法。原来夜凌霄也是靖难遗孤,也全家被杀。夜凌霄向皇帝表忠心。随后侯公公拿着汉王的奏折觐见,几人合唱了一首《奏折》。歌词大意是汉王劝诫皇帝,表演是汉王在皇帝背后操控皇帝,表明皇帝被二人联手架空的现状。随后皇帝提起要办促织大会,需要人手,侯公公说会为他调遣御林军。
侯公公下去后,皇帝不住颤抖,平缓自己的呼吸。之后孙贵妃上台,和皇帝演了一段伉俪情深,皇帝说出要在促织大会和汉王一决高下。随后皇帝下台,孙贵妃唱《瓷器》,唱着唱着夜凌霄走了出来。歌词是前言不搭后语的抒情,主旨是两个女生想要把握自己的命运什么的。
接下来汉王登场。风树也在这里,两个人胡闹了一番。汉王自陈觉得他爸朱棣对不起他,明明自己跟着他打天下立下功劳,爹却把皇位给了朱高炽。汉王说自己缺父爱,疯了的风树把汉王错认成自己的儿子,鼓励他,于是汉王热泪盈眶。两个人伴随着汉王唱着《真英雄》的歌声抱作一团。
两个人正胡闹,梅霜花带着风舞阳过来了。风舞阳见过父亲,却不愿交出四海之泪,说自己已经把项链藏了起来,让汉王先把自己和爹放了。汉王不答应,风舞阳开始装神弄鬼,唱起《宁可信其有》,故弄玄虚说玉帝不让汉王发兵,赌誓霹雷,没想到晴空万里真的劈了一道雷下来,汉王信了他,梅霜花徒劳地劝了一番,退场。汉王则扣下了风舞阳。
下一幕,醉醺醺的马醉灯卖着酒疯。夜凌霄要他去见皇上,马醉灯不愿意。皇帝登场,为自己辩白,说靖难所有人都是在赌,自己也有苦衷。马醉灯则质问皇上为什么把风舞阳卷进来。皇上思量以后下令,答应赦免靖难遗孤,让夜凌霄和马醉灯去执行任务,确保四海之泪能送到汉王手里,并把风舞阳活着带回来。随后皇上念了一些诗,接着叫了一声皇爷爷,唱了一首《宣德》,表明他想要江山太平,所以故意把项链送出去,提前引爆汉王这颗地雷,所以也是在赌。
……这个戏真是太多父亲和儿子了。风树和风舞阳,马醉灯和风舞阳,侯公公和梅霜花,汉王和他爹,汉王和风树,老天和天子……现在还来了个皇爷爷。
另一边,汉王迟迟不发兵,侯传玉等不及,派人传信给梅霜花说自己要亲自来。梅霜花唱了一段《弃子》,不知道有什么用反正就是唱一段歌表明自己成了弃子不甘心吧。然后侯传玉催促汉王,汉王着急,风舞阳眼看拖不下去,半夜带着父亲准备偷偷跑路。风树此刻却突然清醒,嘱咐风舞阳不要把四海之泪交出去,结果当场被汉王杀害。汉王逼迫风舞阳交出四海之泪,梅霜花插话,说要再劝劝风舞阳。
梅霜花向风舞阳自陈身世,并解释风氏一族惨死真相,开始唱《刀与花》。一段结束,风舞阳相信了他。风舞阳自认已是将死之人,恨自己人微言轻,无法报仇。而梅霜花承诺他,自己会为风氏一族复仇,只是需要他手里这条四海之泪来让天下大乱,鹬蚌相争,他便可最后出手,渔翁得利。风舞阳有些动摇,又不想害得天下大乱,被梅霜花训斥说“那只是一家一姓的天下”,最终,风舞阳将四海之泪的下落说出。梅霜花得知后突然爆发反派大笑,说终于可以让汉王发兵。风舞阳觉得被骗了,而梅霜花并不解释,告诫风舞阳“你不该信任任何人”之后,唱着“落叶归故乡”离去。
等死的风舞阳被马醉灯和夜凌霄找到,两人护送风舞阳离开时和汉王的侍卫打了起来,马醉灯念着“醉里挑灯看剑”唱着《醉灯》为了保护风舞阳战死。然后风树从鬼门关出来接他,两个人唱着忠君爱国的歌词一起又进鬼门关了。
梅霜花得到四海之泪,觉得此时已经用不到侯传玉,暴起反抗,在《升天》这首歌里把他杀了。叶麒圣演这里的时候出门会拉着一个绳子,头发挡住脸,弓着腰走进来,特别像来索命的鬼,阴气森森的。和侯传玉的对话,从口吻也能听出来他根本不信无上天的存在。剧伙的戏每次下半场靠后的位置总有一首歌给演员炫技用的,就是这首歌。
汉王拿走四海之泪,发兵造反。促织大会也同时召开,皇帝那边和汉王打起来。
风舞阳迫切地想要报仇,拒绝跟着夜凌霄一起回京,一定要去乐安找汉王。《战与仇》开唱。风舞阳先唱一段。然后汉王一段,朱瞻基一段,梅霜花一段。基本就是各方抒情,重申立场。这首歌一个角色一个唱段一个调一个旋律,碎得厉害,拼接感特别强。
风舞阳一路寻仇到了战场,看到了烽火连天尸横遍野,心神受到冲击。于是唱起《长弓利刃》,感慨着“你是谁的儿是谁的父亲”。但他仍然想要报仇,只好抓着一切人问汉王朱高煦在哪。
此时舞台前面会演群舞,就是战场打架的戏。舞台靠后的大台阶上泽蒙着写着“明”字的红布,梅霜花会出现在这个台阶上。张泽的梅霜花不会看战场,会在台阶上一步一阶一磕头,往上拜,猜测是在拜风家先祖求顺利?叶麒圣会在台阶上看战场,晃悠,还会躺下,表示悠闲、不挂心、甚至不太有所谓。
激战过后,汉王战败,皇帝登场,招降他,说念在大家同是朱家血脉,投降可以不杀。汉王于是投降认罪,梅霜花眼看自己计策失败,冷笑出声(叶麒圣还会带一点惨笑的意味)。他从王爷手里抢过项链,唱起《仇恨之子》,嘲讽这所谓的太平荒谬。朱高煦说是梅霜花蛊惑自己造反的,而梅霜花还想谋划一番,于是低声下气地假扮忠君之人,以献宝物为名想要靠近皇帝。而皇帝此时直接点出了他的本名——风平生。
梅霜花眼看身份彻底暴露,最后挣扎着鱼死网破,大吼一声类似让朱瞻基还欠风家的债之类的台词,冲上皇帝站在顶端的台阶,把写着明的红布揭了下来。随着“斩立决”的命令,梅霜花被皇帝的手下乱剑杀死。前来寻仇的风舞阳正好看到了梅霜花的死状。他唱一段梅霜花在《刀与花》和他道别之后唱的词,精神彻底崩溃。
最后,朱高煦贬为庶人,散出消息四海之泪与前朝旧事无关。之后皇帝下令厚葬刺客风平生,并喊口号:“朕为先祖请求靖难亡魂原谅”。这里就是结局了,不同的场次风舞阳似乎会说不同的话。我看的毛二场会怒吼“如何原谅?!”,张智涵末场则表现得好像疯了忘了,又拿起自己卖蛐蛐的招牌开始喊“天下第一的蛐蛐”。
一些细节问题
我理解这个戏是历史架空,不能太较真,但是有些地方太粗糙了导致给我留下了太深的疑惑,让我无法放下 the suspense of disbelief,所以在这里记一下。
四海之泪:拿着建文遗物能造反吗?
问了史同女朋友,得到的结论是不可以。她给我解释了一下大意。明朝皇家讲究大宗小宗,皇帝是大宗,藩王是小宗。只有大宗的后人可以做皇帝;如果大宗绝嗣,身为小宗的藩王后人如果想要继承大宗(皇位),通常需要先把自己过继给大宗,认先皇帝为皇考。
朱棣造了朱允炆的反,当了皇帝,之后为了论证自己的皇位合法性,说自己的大宗正统是直接从朱元璋那里继承过来的,相当于就否认了朱标 - 朱允炆这一脉的正统地位。朱瞻基和汉王都是朱棣的后人,如果认为建文帝朱允炆的信物是“名正言顺”具有合法性的,那就是否认了朱棣大宗的合法性。汉王如果想继承朱允炆的皇位,就要先把自己过继给朱标,把朱标的其他子孙全杀了,然后再把自己的爹的合法性掀了。
哥们,你不是缺父爱吗?
这么核心的设定出硬伤,说明我们基本上只能把这个作品当历史架空同人看啦。倒不是说一定就不好了,但是也不必觉得它搞这个明朝的设定很讲究。更说明我们之后可以用相对现代的观念和眼光来思考这部戏——毕竟它自己历史沉浸感也就那样嘛。
四海之泪换蛐蛐
按照侯传玉的说法,梅霜花办事非常牢靠,在五岁之后没犯过错。那他把四海之泪交给侯传玉之前,难道不会自己先看一眼盒子里是啥?我们修 Bug ,提交前先自测一遍确认没问题了再交,你一个要搞阴谋诡计让皇上和汉王造反的东厂督公,submit 之前都不自查一下?更何况,蛐蛐,是,会叫的。梅霜花你听见大项链叫不觉得怪吗,不检查一下吗?
这一幕当然有很多给信息的意义,比如给观众揭示侯传玉和汉王的联盟。比如显示汉王多么瞧不上太监。比如重申四海之泪的设定和作用。比如卖梅霜花的美强惨人设。比如给观众卖一卖梅霜花的半裸肉。比如铺垫梅霜花的恨。但是我觉得这一幕还是有比这个更合理的编排方式。
风舞阳的战斗力
首先我们来一个战斗力标的,那就是梅霜花。梅霜花此人的战斗力应该还是可以的,他一个人去闹市行刺皇帝,和皇帝的随身侍卫几个人打起来,也没被秒杀。更何况他是东厂督公,戏里也有演他带着东厂和锦衣卫打架,属于是正面干架和刺杀至少都有功夫的人(侯传玉也不会放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去刺杀)。
而风舞阳一出场,歌词就在强调他是个小人物。但是这个小人物,在上半场的最后一首歌里,同时被东厂、锦衣卫(虽然马醉灯放水了但还有其他锦衣卫)、孙贵妃的手下三拨人追,他不仅且战且退,还能和梅霜花打个平手。考虑到他见孙贵妃的时候,时间地点都确定,是一个时辰后的午门,就这么守株待兔的一件事,孙贵妃和梅霜花两个人都抓不住他,哥们就这么硬生生跑出来了,还一路从北京跑到了乐安回到了老家。
虽然《花间藏刀》里风舞阳和梅霜花打平勉勉强强还可以说是梅霜花身受重伤,但是《光与夜的交锋》梅霜花带着东厂和锦衣卫干架可没落下风。在《锦衣卫》时风舞阳还能和梅霜花打平,说明风舞阳的战力至少大于等于受过训练的锦衣卫,这对吗?
综上所述,风舞阳不仅战力成谜而且轻功了得。实乃武林一等一的好手,这种人为什么在刀与花的时候要强调自己无力呢,跑出去再报仇啊。(我知道编剧这么安排,我只是说信服度不太高。)
梅霜花的反派大笑
就《刀与花》中间这段知道四海之泪下落的这个地方一直想不明白。按剧情风舞阳横竖是要死的,梅霜花之后也是要死的,“咱俩奈何桥见”这种话都说出来了,按常理风舞阳比他先死,肯定知道他要做什么,为啥要在风舞阳临死前还搞他心态?就甚至不是故意骗他,因为梅霜花也没跟他说我骗你,就留下很模糊的一句“你就不该信任何人”,算是很有误导性。而且何必骗一个快死的人?
当然,这个操作在剧情作用上的意义我是理解的。要不是梅霜花突然搞他心态,风舞阳也未必会嚷嚷着要报仇跑回乐安,可能就跟着夜凌霄回北京了,也没法亲眼看到梅霜花试图造反然后死掉然后伤心欲绝。但问题是人物逻辑上这个地方还是说不通啊?
后来朋友劝我别想了,他们喜欢搞恨海情天的古风偶像剧都是这样的,主要是架一口情绪在这里。 我说好。半夜凌晨三点,我打开和朋友的聊天框:我不明白!
一些人物问题
风舞阳:失落的弧线
或许在最原始的版本里,风舞阳的人物成长弧线是完整的。小人物因为运气机缘等原因被皇帝选中,最后卷入一串阴谋。明显可以看到剧情中的节点,上半场因为小人物家里穷,只想着吃香的喝辣的,带着蛐蛐就进京了。拿到四海之泪后,他的一开始也只是想卖了,“村口小儿哪管心系天下”,只不过被死罪压着,才一直在前进。
考虑到他爹疯得早,他从小照顾爹长大,肯定是有心眼的,所以知道了汉王要造反这么大的事肯定会没命,所以和汉王周旋那一段也挺合理。他不是为了天下,是为了自保。而他第一次恨朱家其实是恨汉王杀了他的爹,此时梅霜花告诉他,风氏一族都是被当今皇帝杀掉,动摇了他,他才说出了四海之泪的所在。
这里的问题就在,除了风树天天疯疯癫癫说要保天下太平,其实风舞阳这个人就一直对天下太平没啥愿望,一直都是“小人物”状态,也没有什么风树教育他的塑造和描写。唯一能解释他突然挂念起天下太平是因为——他爹临死前遗言是这样。但这个也是非常机械的一个理由。所以我前一篇 REPO 说这条父子线差《大状王》的《有阵时》差了太多。风舞阳和他爹的情感,只能在《真英雄》那首歌里,风树错把汉王当儿子的表态中,看出一些端倪。这个端倪就只是叫好——“儿子,唱得真不错!”——而非家教养育的浸染。
编剧有意让风树风舞阳与侯传玉梅霜花作为两组父子对比,我理解一爱一恨的对比设置。但是这个爱其实做得非常浅薄,和《有阵时》对比,感情实在是架得非常理所当然。母亲爱儿子,就和父亲爱儿子一样,近乎“天经地义”的观念,但是这不代表观众就不需要见证“到底是怎么爱的?”“到底是怎么牵挂的?”不同性格的人牵挂也不一样,而本剧其实没能给出有说服力的呈现。并不是演员给出足够有强度的“悲痛”这种情感,文本就有说服力了。
后面风舞阳进战场,我理解《长弓利刃》这首歌想要表达作为普通人的风舞阳被战争的残酷所震撼并且开始渴望太平。但问题是后面的剧情压缩太紧,所以他在被冲击后想法有没有产生变化,如果变化了又是什么,他根据这个变化又做了什么,这些部分根本没有空间演出来。从小人物到家国天下心系太平,这个人物弧理论上很完整,实际上最后缺了一块,很难受。
梅霜花:空洞的仇恨
梅霜花这个人的塑造比风舞阳还让人遗憾。风舞阳起码能够看到一个相对完整的变化弧线,而梅霜花这个人,是不跟随故事发展而产生变化的,他是一个静态的存在,一个对象,一个工具。虽然这个故事看起来是梅霜花的复仇故事,但是梅霜花对这个故事来说反而可有可无。
剧情结构上,两组势力:首先是皇帝和汉王,没有梅霜花,他们一样会打起来。其次锦衣卫和东厂,没有梅霜花,他们一样争权。梅霜花是这个故事里所有权力体系的一颗螺丝钉。他的爱恨,不对故事走向有影响。那反过来说呢?风舞阳是叙事者,也是主角。他在每一段剧情节点上,都被剧情影响,产生想法的变化。梅霜花没有这回事。梅霜花负责美美美强强强惨惨惨恨恨恨杀杀杀。对。他只是一个对象,一个客体。一个 object。侯传玉,杀,汉王,杀,皇帝,杀。
剧情不对梅霜花的行为和想法有影响,梅霜花也不对剧情的发展有实质性影响。——那这个角色是干嘛来的?剧情机器?
贡献一些审美价值。贡献一些情感表达。
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他“长相清秀”“根骨清奇”,却年幼遭到变故变成了太监(本故事对太监的态度很明显了),被变态的太监“爹爹”虐待(甚至性虐待),自我厌恶(“满身尽是污秽味道”),顺便还要脱衣服入浴洗个澡卖个肉。一场活脱脱的畸形秀。猎奇嘛。
情感表达主要就是“恨”啦。剧情文本里,梅霜花说要为风家人复仇。我个人觉得这件事情非常地——风家人死的时候梅霜花才五岁,那时候很多人都不太记事,梅霜花被侯传玉养大,对风家是没什么回忆的。他恨朱棣这一脉杀风家人,这个恨落在哪里?风舞阳和风树相依为命,梅霜花和风家的谁有羁绊深情?还是说只能借一个由头,一个虚空里的“宗族”观念?有点太想当然了。
当然,如果风家没全家被杀,他可能不会落到这个境地。但这种理由的恨,其实更多是对于他自己生活现状的仇恨。张泽的粉丝夸张泽的梅霜花有傲骨、有着风家人的骄傲,我请问这骄傲这傲骨从何而来?从风里来?没人教他、没人传授他家族荣辱概念,他怎么获得的身份传承?(感觉这句话本来就是张泽演不明白屈辱,粉丝给他贴膜)。叶麒圣说梅霜花的复仇是 90% 的梅霜花 10% 的风平生,这就很对。 哪怕这个戏给梅霜花加一些,能通灵,能和风家冤魂交流,这样的情节设定元素,我都觉得能让梅霜花的说“要为风家人复仇”的这和理由更有很多说服力。现在是完全没有呀。
其次,这个被仇恨的对象其实也,有点虚无。
- 戏里对梅霜花直接施虐的人一直是侯传玉。汉王虽然瞧不起太监,但离了他们十万八千里远。皇帝更没有歧视太监的表现,甚至明知道梅霜花的身份还把他在宫里放了这么久——所以最后编剧也只让他杀了侯传玉。但如果梅霜花只恨侯传玉,这个戏演到《升天》结束就好了,和朱家人复仇又在复什么呢?
- 如果他还恨朱家人,要和朱家报仇,算风家一百三十三口人的这笔账,那朱家那么多人,又是大宗,又是小宗的,他那么一手遮天的地位,为啥非得可着朱瞻基朱高煦这俩人杀?杀这俩人就够了?真要杀人慢慢杀就完事了,又何必非要造反呢?造反之后呢?
- 所以我们就只能看他台词里的那句“一家一姓的天下”。啊,封建王朝罪恶,体制不对。这个思想相当民主战士了,在那个年代并不常见,这个戏又没有给任何空间让梅霜花展现他思想的起源、发展、变化。感觉像编剧觉得自己写了金句,一定要加进来让人演,完全不管前后人物的逻辑了。
当然我知道,被杀全家要杀回去,要报皇家的仇就是要造反,这都是武侠啊权谋啊这些固定题材里面的已有的常见逻辑,但是这种固定的已有逻辑也是需要填充内容的,不然就是非常假大空,没有信服度。文艺创作很多时候依赖的就是检视和质疑,而非依靠“显然可得”。
所以梅霜花的这个所谓的恨,脉络非常不清晰,只是一锅乱炖什么都加点最后让演员框框上情感强度,糊弄人。这个角色,就像给一锅过期的食材狂加工业辣素,然后重油重辣重言出锅,美其名曰风味大餐。意思是吃了很想死。
也因此我给锦衣卫的评语是:空恨浮云。
其实编剧写梅霜花的方式还挺古偶大女主的。要不下次我们真给女演员演吧,也不用专门写《瓷器》和夜凌霄以及孙贵妃两个角色了。
朱瞻基:多余的塑造
不知为何《锦衣卫之刀与花》明明是以两个风家人为主要脉络的故事,皇帝的形象得到的关注比梅霜花多多了。一方面又是写他少年天子,又孩子气又有勇有谋还会害怕,有血有肉,也和贵妃伉俪情深,也还知道要请求原谅要赦免遗孤。
但问题是这些塑造指向的是?这个戏的主旨是?
是要表明天下是个大蛐蛐笼?大家都争名夺利?还是皇权斗争残酷?还是和平来之不易?如果从风舞阳的视角展开塑造可以展开一个“普通人在个人仇恨和天下太平之间的抉择”这样的主题,那皇帝又唱赌局又唱下棋还搞赦免的意义在于?体现他是一个好皇帝你们不要再打了?要相信他的治理能带来天下太平?
我理解这一切所有塑造的效果,那就是 humanize 皇帝,让皇帝像个人。但是皇帝像个人的意义是什么?皇权没问题只要有个好皇帝?还是皇帝也有苦衷你们不要再骂他了?
朱高煦:多余的动机
如果说朱瞻基的塑造好歹还算有逻辑,比较丰富和多面,朱高煦的人物就到了太多侧面以致于整个人设散架的程度。《真英雄》这首角色歌用来解释汉王谋反的动机,但前后表演杂糅元素太多,以致于每一个都蜻蜓点水,每一个都说不太通。好像这个戏的一切都是这样。
- 一开始的“绣出世人嘴脸”让我坐在剧院里就开始想,谁给汉王脸色看了?只看到汉王给别人脸色看,这首歌在《奏折》之后,连皇上都怕他,不知道他在臆想里虚空索敌什么。还是说他就是想要所有人跪着拜他?
- 又说“童年的遗憾”,大意是觉得自己辛辛苦苦爹却不给自己皇位,不爱自己。我不知道这是想让观众能够共情他?觉得他缺爱?应该不是装疯卖傻,因为他不需要对着风树演。不知道这个戏说这个是想传达什么,希望所有的爹好好爱自己的儿子?这样就能天下太平?这么在意爸爸到底爱谁的话可以自己下地府问问。
- “江山美人 帝王霸业 壮志未酬/怎配称 真英雄”这一句,又会觉得他好像是因为爱人跟皇上走了所以恨自己不够强?但是贵妃和皇帝感情好得很,更何况他嘴里的美人可能也不是单说孙贵妃,只是想要个英雄标配。或者也有另一个解释,就是哥们觉得建功立业当皇帝才是英雄?他想要当英雄?但是这写的太模糊了,判定为啥也没写。
- 最后“龙战在野 沙场才是终点/…/斩杀的快意 又有谁能了解”这一段又会让人猜测,可能他戎马半生,不想一个人在封地平平安安老去,就是不老实,想要争一争意气?但我会想,真想打仗也可以到处出征啊,何必一定要造反?
个人猜测,或许创作者会觉得多写一些侧面和元素、多打一些点,就能够让人物动机显得丰富一点。但是事实是这一串下来每个动机都让我觉得拿不准,而且觉得指向不明。更何况这些野心和动机对前后他的行动似乎没有太多的影响,朱瞻基让他投降他就投降了,他还反过来告梅霜花的状甩锅,感觉也不是很英雄。
或许这部戏里反贼都只能是丑角吧。
侯传玉:多余的人物
说到反贼丑角,另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就是侯传玉。
此人出场就带着标准反派起手式,上来先扇了我们美强惨男二(男主?)梅霜花一个巴掌。首次正式登场的角色歌是《顺天》,我听的时候非常疑惑。到底为什么他觉得造反成功就能得道升仙然后长回自己的男性生殖器?这里面每一步我都不理解?就是象征意义上我理解,人获得了权力就是长回了几把,但是字面意义上这个逻辑是从哪来的?象征意义想要成立必须字面也能成立吧?
整部音乐剧里面侯传玉这个人比梅霜花还多余。如果说梅霜花身上还有一些审美价值,侯传玉就只剩下扮演反派、丑角和笑料。和汉王的亲上,扇梅霜花巴掌、虐待梅霜花,最后被梅霜花杀掉。成为一个缓冲带。梅霜花直接造反挑起纷争破坏太平太邪恶了,所以必须把布局的道德责任放在一个绝对的反派身上,这样梅霜花自己还是被虐待的小白花。之前朋友说如果没有这个角色,梅霜花和汉王和皇帝的关系性都会更直接,冲击力也会更强。但是或许这就是目的。侯传玉的作用是缓冲。缓冲皇权对梅霜花的冲击,缓冲梅霜花对皇权的愤恨。
第一次见到沙袋人物,真新奇啊。
一些整体问题
主题
不知为何一边能感到词作编剧努力在一切能塞得进去文字的地方狂塞东西,另一边却又明显感到很多地方都很空。我在前一篇 REPO 里提到过写作者的叙事意识和叙事效率都非常粗疏,但是除了技巧,或许也有别的原因。因为创作者其实抓不到发力点。
主题表达这个东西从来都是图精不图多,因为一个音乐剧时长有限,篇幅有限,选取一个主题,一两个切点,这种概念能够完整贯彻执行,深入讨论,就已经非常优秀了。甚至主题都不一定需要是一个多么精妙绝伦的点子,但是它需要有足够穿透性,从一个着力点发出去,使劲才有方向。如果怕观众忘记权谋、看不懂信息,我们应当做的应该是把同一主题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呈现在舞台上,暗示、提醒观众,而非找人机械复读剧情,填入一些对主题有指向性的、似是而非的同义词,然后等待同人女为自己辩经。
有没有单纯讲故事的音乐剧?有是有,但是即使像《Alexander Hamilton》这样的音乐剧,如果没有《History Has Its Eyes on You》和《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这样的题眼一样的骨架去串这个故事,它这个戏的质感肯定是要少一层的。就连《Six》这样纯粹流行酒馆歌串的音乐剧都要扣一个“her story”的主题呢。
其实《锦衣卫之刀与花》里有过许多如果能够集中讨论会还算有效果的主题。
比如梅霜花作为风家遗孤,多强调他和风家人的精神联系,之后可以讨论一个人如何面对历史创伤的主题。梅霜花要为风家人报仇是处理历史创伤,皇帝想要请求靖难亡魂原谅也是处理历史创伤,汉王是历史创伤的投机者,马醉灯则作为历史床上另一侧的亲历者,他们彼此之间可以互为对照,互为照应——这时候就会发现,风舞阳身上的小人物成长、个人爱恨和天下太平的冲突就完全和这个没关系。如果想有关系当然是可以有的,比如风舞阳完全可以侧重一点注重个人小家的感受,遗忘历史的人设,去发展冲突。——这不是没做嘛。
风舞阳身上本身带的那个主题当然也可以展开,个人成长主题嘛,浑浑噩噩的底层小人物本来只考虑生存需求,他如何被权力斗争倾轧,最后觉醒,并找到处世之道。乱世之中,人当如何理解自己的位置,探索自己的来路和归途,关于自我的探索,这种主题是很好的。梅霜花作为他的对照组,一个一登场看起来对自己要去哪要做什么很清楚的人,在与他相遇的过程中,是否也会动摇,甚至犹豫,改变?——但皇帝这个角色没必要给那么多塑造了。他可以退格成一个权力的象征。或者他和汉王,作为风舞阳和梅霜花的某种上位对照,互相映衬。
不过我上面写的也只不过是在做梦罢了。说白了,主题的设置不是说你把几个人的位置一摆,就能对比出什么,建设了什么。它需要挖掘,需要互动,需要和角色互相影响。它是在角色和剧情互动的过程中凸显出来的,而不是我歌词点几下,就有这个主题了。一部戏讨论一个主题,如果能讨论透彻,就已经是功德圆满,根本没有空间给多个主题的发展——除非创作者自己心里没有答案。
意象
从第二首《笼中斗》中间斗蛐蛐片段的“斗!斗!斗!”喊声,到后面造反的时候群演喊的“斗!斗!斗!”这部戏想要传递的意象其实本身并不难猜。风舞阳捉到天下第一的蛐蛐就遇到梅霜花,皇帝让他把天下第一的蛐蛐送去北京,他送重伤的梅霜花回了北京。《锦衣卫》想讲的无非是大家都是蛐蛐,都被关在笼子里,都会因为各种原因斗一斗。但真正的问题是,蛐蛐——之后呢?我在前一篇 REPO 中举了《大状王》中“雪”这个意象的例子,但是“雪”是明确和“沉冤昭雪”、“六月飞雪”等和“正义”这个主题强相关的。蛐蛐——之后呢?
刀与花,板凳:舞台两边的置景有很多刀,在《升天》时,戏剧会从天花板上垂下来闪着荧光绿色的刀组,皇帝对贵妃说“跟朕一同促织吧”会把刀举到孙贵妃面前等他握住,歌词里也反复出现锦衣卫的绣春刀,以及梅霜花说血淬的冥界刀。花呢,则除了梅霜花名字里有一个花字,没一个其他地方有花。其实我感觉刀这个意象有点像蛐蛐。就是好,我大概知道你的意思,然后呢?杀伐、战争、鲜血,所以呢?板凳也是。好,墓碑。死亡。杀气。然后呢?所以呢?
其实意象混乱的问题说到底也是主题没选定的问题。
最后的最后
熟悉商业类型的朋友说这个戏最大的问题是,它的底子是个武侠的底子,但是它不好好讲武侠,只关心大权谋,所以难看。我想了想,似乎确实是这样。风舞阳,梅霜花,马醉灯,这些角色的线我是爱看的,因为他们身上有些快意恩仇的味道,拿扇子和刀打架,衣袂蹁跹,好看的。所有权谋的地方都有点拖慢节奏,还傻、白、直给。
真想做国风音乐剧能不能做点武侠。不要《东厂》的那种的,要江湖年少轻剑快马,要挚友敌手一笑泯恩仇。
就写到这吧。心累,人累,不想再写。到处都是窟窿眼的戏怎么说都说不完的。要不我之后还是写写《枕头人》夸夸。对这部戏我想说的只剩下:真心祝愿叶麒圣能多演点好戏。真心祝愿中文音乐剧能越来越好。唉。